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工作 >> 心灵驿站 >> 正文

运动是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最好方法

2023-11-09 16:28:17 阅读次数:

科学合理的运动是保持良好身体素质的一种重要方式。运动可以促进内啡肽和多巴胺的分泌,从而使人获得充沛的精力和巨大的幸福感。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可以让人拥有健康的身体,同时也会让人变得更乐观,由内而外地形成一种健康的身心状态。

(一)运动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是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有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运动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运动有利于改善情绪。有大量的研究显示,运动给人带来的好处不仅是生理上的,适当的规律性运动还能促进内啡肽的分泌,而在内腓肽的作用下,人的身心可以变得轻松愉悦,因此内啡肽也被称为“快乐激素”或“年轻激素”,它可使人缓解紧张、排遣压力,从而提升情绪的生理基础条件,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长期规律运动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心理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运动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就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经常运动的人自我效能感显著增强。我们也会将经常运动的人描述为“更积极、更专注”,心理学称之为心理效能感高。自我效能感是我们每一个人走向成功需要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而运动是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因为运动需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如果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训练和磨练,在运动中得到了肯定、赞美和羡慕,必然会获得自我成功的认知和高峰体验。成功的经历是影响自我效能感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为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提供了最有效的支撑。

(四)运动可以快速缓解压力。当一个人处于巨大压力之下时,你的肌肉可能会持续紧张,尤其是面部、脖子和肩颈部位的肌肉,持续紧张往往会导致背部和颈部疼痛或头痛。你也可能因此受到失眠、胃痛、腹泻或尿频等问题的困扰。而当你发觉这些压力带来的身体不适后,会更加担心,于是导致更大的压力,最终陷入身心失调的恶性循环之中。而运动就是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脑内啡肽的释放外,还有助于放松肌肉,缓解身体紧张。当你的身体感觉良好时,你的心境和情绪状态也会随之改变。运动对大脑最常见的好处之一就是减少压力。锻炼到出汗可以减少体力和脑力压力,还可以提高体内肾上腺素的浓度,这种化学物质可以调节大脑的应激反应。

(五)运动提升自信。一般来说,身体健康可以提高自信并能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不论体重、体型、性别还是年龄,锻炼可以迅速提升一个人对自己吸引力的感知(提升感知),即自我价值。想要额外增加自信,就要多参加户外运动。在美妙的大自然中运动可以增加更多自信。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户外运动形式,可以是爬山,徒步旅行,也可以只是在公园中慢跑。另外,在阳光照射下促进产生的维他命D可以减少不良情绪,让自己的心情更愉快,心情愉快了,人就自信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明媚的阳光的拥抱中,运动锻炼可以让自己自信满满和心情愉悦。

(六)运动有利于人们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有效地增加人际互动,提升个人的人际关系。长期坚持规律运动的人,他本身对自己有较强的自我认同,他的自信心就比别人要好,自我评价也会更积极,整个人的气质也会更上一层楼。另外,集体运动能很好的增进人际互动,改善人际关系,因此不仅在运动场上,运动促进了人们的交流,而且运动带来的积极效应会延续到运动之外的场域与时段当中。而积极的人际交往不仅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同样也是应对心理困扰的最有效的资源。

(七)运动提升认知能力。运动可以减缓认知能力的衰退。特别是在20岁到45岁时,要多多锻炼,这样可以激发大脑中化学物质的活性,支持并阻止脑中海马体的老化。因为海马体是大脑用于记忆和学习的重要部分。规律的锻炼可以提高记忆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规律有效的出汗式锻炼,可以让大脑海马体的体积增长,延缓年龄增长对大脑的影响,增强记忆力。

(八)运动对很多心理疾病有很好的改善和治疗作用。运动是强有力的抗击抑郁症状的武器,尤其是有氧运动,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供氧量,促进内啡肽和血清素的分泌。临床研究发现:通过运动可以提高相关神经递质的浓度,对抑郁症患者产生“情绪改善”的作用。同时,运动可以让人从负性想法的循环中抽离,对于改善抑郁症患者常见的兴趣丧失、愉快感缺乏等症状也有一定的效果。运动是一种自然而有效的抗焦虑自助方法。它通过促进内啡肽的释放来有效缓解紧张和压力,提升体力和精力,从而促进健康。在运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加专注于自己的身体,这可以让人暂时转移对焦虑目标的注意力,让情绪有了一个放松的空间。运动除了具有分散心理疾患患者不良注意力的基本心理治疗作用以外,对于特定的心理疾患也能够有显著疗效。




关闭

 

 

上一条:考前心理调节小贴士

下一条:如何正确看待心理疾病?